本來可以賺10萬美元的一批出口燈具,因為中國企業將發貨單證上的國家碼寫成了三位數而不是聯合國標準的兩位數,貨物便被某國當地海關計算機系統排除在外,貨物一壓就是三個月,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大大損失了一筆。 這樣的情況并非孤例。據2009年廣東省外經貿協會針對廣東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每年總額達4000億美元的外貿生意,因為對國際貿易標準的不了解而造成貨款無法回收的比例就達5%,總額約200億美元!斑@個誤差率是國外的20倍。”商務部許可證局高級工程師、原駐外商務參贊孟朱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據專家表示,由于我國對國際貿易簡化和標準化重視不夠,相關工作已中斷達10年之久。同時,全國1000多所設有國際貿易專業的大專院校中,至今沒有一本有關國際貿易標準化的教材,也沒有一所院校設有國際貿易標準化教學科目,更沒有相關培訓。
“聯合國的33個標準建議書時時發布、時時維護,可是我們遵循的很多標準都是10年、20年才修訂一次,遠遠跟不上發展。國家的《職業資質標準》和《中國職業大典》里,國際貿易領域還是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