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絨毛界傳來好消息:由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農業農村部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河北省清河縣、南宮市、蠡縣,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有關行業協會等多家單位聯合制定的供銷合作行業標準《綿羊絨交易技術規范》(編號GH/T
1483-2024),獲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批準,并于2024年12月17日正式公告發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公告2024第3號),從而標志著困擾行業多年的“綿羊絨”名稱之爭終于塵埃落定,“綿羊絨”這一有別于“山羊絨”和“美利奴羊毛”的動物纖維結束了在絨毛行業“有名無分”的身份,正式以“綿羊絨”的名稱加入全國絨毛行業大家庭之中。
綿羊到底產不產絨?什么樣的綿羊產絨?據農業農村部在2021年-2023年組織的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我國現有地方品種綿羊54個,這些品種綿羊都具備雙層毛被的結構特征,其絨毛中均可加工分梳出綿羊絨。目前中國有超過1億只綿羊可生產綿羊絨,我國綿羊絨原毛總產量約30萬噸,年分梳成品綿羊絨約13-15萬噸。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綿羊絨的國家。早在1986年,河北省清河縣的絨毛企業在具有異質毛的綿羊毛中成功分梳出“綿羊絨”,并利用該綿羊絨生產出針織品和面料等,這個創新性的開發,使中國在異質綿羊毛資源的利用上有了新的突破。此后38年間,國內企業研發出的用綿羊絨織造的中高端粗紡、半精紡和精紡等服裝服飾和床上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目前綿羊絨已發展成為我國紡織行業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然而,由于產品標準的缺失,綿羊絨只能以“羊毛”或“超細羊毛”的名稱在產品中標注,使得其獨特性能無法體現,更無法與澳毛等普通羊毛區分。
在此背景下,出臺綿羊絨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呼聲日高,作為國家級絨毛行業協會的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順應企業呼聲,積極推動綿羊絨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出臺,歷經多方論證和科學嚴謹的流程,順利完成了《綿羊絨交易技術規范》的編制,并于近日獲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批準,標準將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實施。
《綿羊絨交易技術規范》明確了綿羊絨產品的質量標準和交易規則,使得綿羊絨行業實現了統一的技術規范,對于提升綿羊絨產業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增加綿羊養殖效益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標準的發布有利于打擊天然纖維違法摻假行為、規范綿羊絨交易,也將有效保護山羊絨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